搜尋此網誌

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

How can I forgive you?之一,如實接納──不原諒也能往前走的三把鑰匙

 





面對關係中的悄然蔓延、越演越烈的傷害,我們經常落入痛苦的擺盪。


/

有時候,我們低聲默念著:原諒對方就是放過自己,事情過了,就算了。

我們試著相信,他不是故意的,他不是那個意思,他應該不會再犯了。

我們粉飾太平,避免正面衝突,維持表面的和諧,內心卻始終惶惶不安──

傷害會再次發生嗎?還是一切真的會隨著時間好轉?


小心翼翼的背後,可能是累積的挫折感,讓我們不敢奢望更好的對待;

也可能是隱微的優越感,讓我們傾向當個不計較的「好人」。


/

有時候,我們對著空氣咒罵,發誓這輩子都不原諒他。

我們反覆重溫傷痛,痛恨對方破壞我們原本美好的人生。

我們渴望看到對方受苦,以此平衡我們所受的苦──

如果對方過得還不錯,我們就會忿忿不平,報復的念頭如火苗竄升。


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,同時維持表面的尊嚴,

不知不覺滿腦子只有輸贏勝負。


/

不論擺盪到哪一端,

這段關係都沒有機會深化(如果這是我們很在意的關係),

自我也沒有機會成長(在經驗中學習成為更有智慧的人)。


於是,我們既無法與對方和解,更無法與自己和解,

療癒和平靜,離我們越來越遙遠。


/

理想的情況是:

對方真誠道歉悔悟,承諾與我們攜手面對傷痛。

對方主動投入時間心力,修復受損的信任,一起為更好的關係努力。

然後,我們給出發自內心的寬恕。


/

現實的情況是:

即使我們鼓起勇氣表達這樣的訴求,

對方也不一定有意願、有能力回應我們的期待,甚至全盤否認我們的經驗感受。


這使我們錯愕失望,再度受傷,

甚至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太脆弱、太敏感、太愛計較、太過度反應……


/

療癒之路並非就此斷絕,它只是變得比較艱難。

因為對方缺席了,沒能陪我們一起走。


即便如此,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走出困局、不白白受苦。


//

🔑一、先關照自己的傷痛,而不是一心想報復對方卻懲罰了自己。


如實感受、深刻領略、練習擁抱傷害引發的所有的情緒──

也許是憤怒、悲傷,或是恐懼、羞愧、困惑、迷惘……。

承諾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好好照顧自己,同時盡力保護自己


/

🔑二、檢視對方行為的背景脈絡,思考其可能的行為動機。


多數時候,傷人行為反映的是對方當時的心理狀態──

可能是天生氣質、人際風格、創傷經驗,而不是我們犯了大錯活該受罰。

理解對方的動機,是為了釋放對方加諸於我們的羞恥感

而不是為了同理,甚至原諒對方。


如此,才能如實看待對方,既不盲目地為他辯護,也不刻意醜化他的行徑;

同時,如實看待這段關係,既不執著於重修舊好,也不堅持斷絕往來。


/

🔑三、反省自己是否助長了傷害。


釐清傷害的責任歸屬,誠實面對屬於「自己」的部分:


也許是,我們習慣將所有過錯歸咎於自己、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。

也許是,我們對傷害的過當回應,讓關係更加惡化。

也許是,我們一再盲目信任對方,拒絕傾聽內心懷疑的聲音。

也許是,我們把對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,讓關係在不知不覺中傾斜失衡。


然後,我們學習調整與人互動的慣性,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,

試著贏得最重要,也是最困難的──對「自己」的寬恕


/

我們接納自我療癒過程中的跌跌撞撞,肯定自己的進步,即便前進兩步又後退一步。

我們用日復一日的成長,擁抱勇敢面對傷痛的自己,繼續帶著傷前行,向過去告別、迎向新的可能。



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