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

The Sociopath Next Door - 4%的人毫無良知,我該怎麼辦?

 

 



十年前接觸這本書,

開啟了一個與多年所學截然不同的視野。

 

反覆閱讀、反覆咀嚼、反覆討論思辯,

在生活經驗中歸納印證,

方才整理出我們的心得。

 

/

當我們發現身邊人(也許是家人朋友或同事),

一再傷害別人,卻諸多抱怨或滿腹委屈」,

除非對方犯下令人髮指的惡行,

否則我們寧願相信:

「他一定有他的苦衷」、或是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」,

甚至想像:

「他可能有不為人知的心理創傷,讓他過於沉浸在自己的傷痛裡」,

卻很少會去質疑對方的良知。

 

因為這樣的質疑,強烈衝擊我們的良知,

讓我們覺得自己太過武斷、太過傷人。

 

當「沒有良知」的人不是遠在天邊,

而是近在身邊,

內在良知讓我們傾向選擇包容同理,

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險境——


輕則縱容對方一再逃避責任、同時阻礙我們發揮自身才能,

嚴重起來,甚至可能威脅我們的生命。

 

/

作者定義的良知,

指的是「基於情感連結產生的義務感」,

它讓我們感覺與他人相互依存、休戚與共,

通常與大腦皮質的神經發展有關。

 

根據研究,約有4%的人沒有良知,

而且是天生的,並非後天教養或依附創傷造成。

 

這樣的安排,來自人類基因對「多樣性」的需求:

有人擅長合作,有人擅長競爭

有人古道熱腸,有人冷血無情。

 

面對多變甚至極端的生存環境,

多元,有利於整體人類的延續,

但也同時為我們帶來不少難題。

 

//

🌵難題之一,如何辨識?

一、先接受,有些人就是沒有良知

二、相信自己的直覺,而不是權威。

三、用「事不過三」的原則,檢視對方的責任感

四、慎防「花言巧語」、「阿諛奉承」、「灌迷湯」。

五、區辨「基於恐懼的順從」與「基於尊敬的服從」。

 

如果有人「一再傷害別人,卻諸多抱怨或滿腹委屈」,

他覺得被誤解、被弄、被害,

或是他很難過、他很受傷、他也不想這樣……

但他就是不改變。


謹記「事不過三」的原則,

保持距離,不等於判對方死刑,

而是保護自己、給自己觀察的空間和餘裕。

 

/

🌵難題之二,如何面對?

一、保護自己,不要糾纏不清。

二、保持距離,拒絕(或是至少減少)接觸。

三、質疑自身「同情心」的濫用(默許縱容)。

四、拒絕對方推卸責任的說詞:「都是你害的」。

六、拒絕對方否定良知的謬論:「所謂的好人,只是比較有資源、比較會演」。

七、好好活著,就是最好的報復。

 

「沒有良知」的人心中無所愛,關心他人也是基於自身利益,

看似了無牽掛,其實是一種很「空虛」的心理狀態。

 

他們不懂人際信任產生的共好、無法對任何人心生祝福,

當然也無法收到真心的祝福。

 

因此他們往往深受不為人知的嫉妒所苦,

只能用「別人的痛苦是我最大的快樂」催眠自己——


這樣的快樂並不持久,

而是一種需要量越來越大的「刺激成癮」,

終究會因為「極度容易無聊」,

做出違反常理的自毀行為。

 

/

🌵難題之三,如何預防?

一、豐富自己的生活,減少心靈的缺口。

二、建立支持系統,避免落單。

三、質疑「權威/專業角色」的不道德行為。

四、反省社會對「藝術家」的過度包容。

五、支持「鼓勵合作而非競爭」的文化。

 

預防的最大難題莫過於,

家庭教養對「沒有良知」的人,影響很小。

 

因為「沒有良知」,

意味著缺乏「基於情感連結產生的義務感」。

也就是說,他們本來就不看重關係。

 

影響小孩性格最適當的時機,

差不多是在他出生前的一百年。

—William Ralph Inge

 

唯有無所不在的社會文化,

可以校正「沒有良知」的人,

迫使他們學習「利他互惠」的人際互動、

學習使用社會文化允許的方法獲得成功。

 

//

回過頭來,良知究竟有甚麼好處?

畢竟有良知的人,經常看起來像個傻瓜。

 

良知讓我們無法只考慮自己、無法為所欲為、無法恣意享受特權,

使我們一輩子辛勤工作、因為犯錯反覆自我檢討、無法盡情反擊傷害我們的人。

 

然而,良知最大的報酬在於,

它讓我們可以投入「真正的冒險」——


不是極限運動、不是遊走法律邊緣、不是控制或玩弄他人,

而是去愛、去學習,

在人生旅程中腳踏實地磕磕絆絆地成長,

成為一個更豐富而完整的人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