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

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

 





心理學很強調「肯定自己」、「成為自己」,言之有理但也常讓人不知從何著手。

若不是客人推薦,在書店看到它,應該會本能性地略過。

「創作?那是屬於藝術家的事吧!」
「我沒什麼創意,也不靠它吃飯,創造力與我何干?」

這本書和「肯定自己」、「成為自己」又有什麼關係呢?


/

閱讀這本書,
像是在荒蕪的沙漠中嗅到綠洲的氣味,
或是在寒冷的冬夜裡瞥見閃爍的星光。

開啟晨間隨筆,
像是清除長期堵塞的大腦管線,
或是梳理心頭糾結的毛線球,
好讓內在智慧有機會出來透透氣、說說話。

嘗試藝術之約,
像是內在小孩的放電與充電時光,
放下長久以來習慣的規則、框架、束縛,
好好地感受小小冒險的衝擊與觸動,
提供內在靈感意想不到的養分。


/

當生活依舊卡卡,作者精心設計的作業像是探照燈:

探照陰暗幽深的過去,曾有的挫折與心碎;
透過充滿創意與樂趣的活動,我們學著撫慰受傷的內在小孩。

探照綁手綁腳的現在,日復一日的受困與罪惡感;
透過改變生活慣性的活動,我們學著用創意與現實和解。

探照不可限量的未來,可能帶來的希望與恐懼;
透過具體可操作的活動,我們試著確認自己的熱情與方向,
朝向「夢想生活」,邁出一小步,再一小步……。


/

懷著實驗精神,依照自己的速度花了數個月,
先把書讀完,再把作業認真做了一遍。

挖掘出長久以來阻礙自我的慣性,
學著與疑慮共處、在錯誤中學習,
並且在生活中找到支持自己的朋友。

循序漸進的小小改變,漸漸形塑出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
驚訝地發現,
那些求之不得、輾轉反側的,原來是早該告別放下的;
而那些真心渴望追求的,竟被自己擱置了這麼久!


/

終於被作者說服,每個人都有創造力。
生活裡的大小事,如何做、與誰一起,都是抉擇,都需要創意。

我們的作品,反映出我們的人生。

我們的人生,就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
這本書雖然在談創作,實際操作起來,
其實就是整理自己、療癒自己、表達自己,逐漸「成為自己」的過程。

成為自己,內在天賦才得以浮現、發揮。

成為自己,才不會因為嫉妒互相傷害。

成為自己,才能真心祝福、幫助身邊的人。



//

書摘:


艾琳在成為治療師之前,即在美術課展露天分。二十年來,她壓抑自己的創作欲望,把創造力全都用來幫助別人;現在年近四十的她,渴望幫助的是自己。


「等真的學會彈琴/演戲/繪畫/寫作,你知道我那時都幾歲了嗎?」

「知道……如果你沒學會也是那個歲數。所以,開始吧!」


不要指望心有罣礙的朋友,會為你的復原鼓掌叫好,就如同最麻吉的酒友,不會因為你的戒酒喝采。他們還想抓住酒杯不放,又如何能為你祝福?


「還好」一詞是多數人使用的保護傘,能遮掩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,往往代表著失落。我們表面上覺得還好,真的嗎?……藝術存在於相逢的時刻:面對自己的真實,就能面對自我;面對自我,就能面對自我表達。我們變得見解獨特,因為我們變得明確:這是作品不斷湧現的根源。


「你在摧殘自我嗎?」展現美德者一定會大聲說「不」,他們可以列出一大串清單,證明自己多有責任感。但是對誰有責任感?問題是「你在摧殘自我嗎?」……絕對不是在問「你對別人好不好?」


我們必須命令自己不要事事求好心切,體面和進步是不可能同時做到的事。


我們以為對自己凶狠才會變得堅強,其實珍惜自我才能得到力量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