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誠寬恕,需要傷人的一方道歉悔悟,陪伴受傷的一方面對傷痛,
一起修復受損的信任、為更好的關係努力。
聽起來很夢幻,真要實踐起來,便會發現處處是考驗。
因為這段旅程要求雙方紮紮實實拿出勇氣,共同冒險涉入傷害引發的痛楚,
並且在來來回回的互動中,堅毅地承擔起各自的責任。
/
當我們在關係中受傷了,對方也主動釋出善意想要和解,
我們究竟要不要同樣伸出手回應?
回應之後,又該在何時開口表示原諒?
面對這樣的難題,或許,我們需要知道的是,
當我們在關係中受傷了,對方也主動釋出善意想要和解,
我們究竟要不要同樣伸出手回應?
回應之後,又該在何時開口表示原諒?
面對這樣的難題,或許,我們需要知道的是,
如果決定開啟這段未知的旅程,該有哪些心理準備?
/
1. 寬恕並非全有全無,而是一道光譜。
1. 寬恕並非全有全無,而是一道光譜。
允許自己擁有「部份寬恕」的自由,
而不是只能被迫接受道歉,不然就乾脆全盤否定對方的努力。
2. 寬恕無法抹去傷害。
而不是只能被迫接受道歉,不然就乾脆全盤否定對方的努力。
2. 寬恕無法抹去傷害。
並非按下寬恕的按鍵,情緒就瞬間180度扭轉,未來一片光明。
真誠寬恕的旅程,可能帶來溫情與撫慰,也可能伴隨痛苦與掙扎。
真誠寬恕的旅程,可能帶來溫情與撫慰,也可能伴隨痛苦與掙扎。
如果雙方可以挺過一路上的波折,它可以幫助我們從仇恨中釋放出來,
療癒自己的傷痛,恢復心靈的平靜,重拾對人的信任;
它也可以幫助對方從身為「加害者」的罪惡感中釋放出來,
回過神彌補自己造成的傷痛,恢復人性的尊嚴,重拾對自己的信任。
3. 寬恕對方,不代表一定要與對方重修舊好。
療癒自己的傷痛,恢復心靈的平靜,重拾對人的信任;
它也可以幫助對方從身為「加害者」的罪惡感中釋放出來,
回過神彌補自己造成的傷痛,恢復人性的尊嚴,重拾對自己的信任。
3. 寬恕對方,不代表一定要與對方重修舊好。
我們可以允許對方彌補,但與對方保持安全距離。
我們也可以依照當下互動的品質,決定要給予對方多少信任、親密、連結。
4. 試著了解傷人行為背後的動機。
傷人的行為,通常反映對方的狀態、習性、掙扎,甚至是傷痛。
這樣做的目的,並不在於合理化對方的行為,
而是幫助我們在互動時,給予合情合理的回應,
同時,擺脫「一定是我很差勁,他才會這樣對我」的羞恥感,找回對生活的掌控。
5. 在情緒獲得適當的宣洩後,試著揭露潛藏在憤怒底下的傷痛。
我們也可以依照當下互動的品質,決定要給予對方多少信任、親密、連結。
4. 試著了解傷人行為背後的動機。
傷人的行為,通常反映對方的狀態、習性、掙扎,甚至是傷痛。
這樣做的目的,並不在於合理化對方的行為,
而是幫助我們在互動時,給予合情合理的回應,
同時,擺脫「一定是我很差勁,他才會這樣對我」的羞恥感,找回對生活的掌控。
5. 在情緒獲得適當的宣洩後,試著揭露潛藏在憤怒底下的傷痛。
讓對方有機會傾聽、同理、靠近我們的內在世界,
而不是用恨意淹沒對方,反而讓他獲得退出這段旅程的理由。
6. 主動提出關係中尚未處理的心結、沒有被回應的需求。
而不是用恨意淹沒對方,反而讓他獲得退出這段旅程的理由。
6. 主動提出關係中尚未處理的心結、沒有被回應的需求。
這是一個澄清誤解、加深了解的機會。
期待對方解讀我們的心思,只會讓這趟旅程更加疲憊漫長,看不到終點。
7. 表達對於寬恕的恐懼。
期待對方解讀我們的心思,只會讓這趟旅程更加疲憊漫長,看不到終點。
7. 表達對於寬恕的恐懼。
多數時候,我們的敵意來自於害怕──害怕若伸出手、友善回應對方的努力,
他很可能因此感覺良好而停止努力、故態復萌。
我們可以多冒一點險、練習表達我們的不安,
而不是透過潑冷水、懲罰對方來保護自己,卻讓敵意滋長、關係惡化、恐懼成真。
我們可以多冒一點險、練習表達我們的不安,
而不是透過潑冷水、懲罰對方來保護自己,卻讓敵意滋長、關係惡化、恐懼成真。
8. 為自己曾有的錯待(即使很微小),道歉,並負起責任。
贏回對自己的尊敬,也讓對方沒有藉口逃避。
/
因為了解這段旅程有多艱難,我們將學會珍惜對方的付出,
也將學會諒解自己不可預期的進進退退。
在彼此都生澀、凌亂的舞步中,一步步踏實地舞出深刻動人、走向寬恕的雙人舞。
//
文摘:
如果你寬恕不道歉的加害者,你將無法恢復自己的人性尊嚴;
而對方必須努力來贏得你的寬恕,才能恢復他的人性尊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