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

The Sociopath Next Door - 4%的人毫無良知,我該怎麼辦?

 

 



十年前接觸這本書,

開啟了一個與多年所學截然不同的視野。

 

反覆閱讀、反覆咀嚼、反覆討論思辯,

在生活經驗中歸納印證,

方才整理出我們的心得。

 

/

當我們發現身邊人(也許是家人朋友或同事),

一再傷害別人,卻諸多抱怨或滿腹委屈」,

除非對方犯下令人髮指的惡行,

否則我們寧願相信:

「他一定有他的苦衷」、或是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」,

甚至想像:

「他可能有不為人知的心理創傷,讓他過於沉浸在自己的傷痛裡」,

卻很少會去質疑對方的良知。

 

因為這樣的質疑,強烈衝擊我們的良知,

讓我們覺得自己太過武斷、太過傷人。

 

當「沒有良知」的人不是遠在天邊,

而是近在身邊,

內在良知讓我們傾向選擇包容同理,

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險境——


輕則縱容對方一再逃避責任、同時阻礙我們發揮自身才能,

嚴重起來,甚至可能威脅我們的生命。

 

/

作者定義的良知,

指的是「基於情感連結產生的義務感」,

它讓我們感覺與他人相互依存、休戚與共,

通常與大腦皮質的神經發展有關。

 

根據研究,約有4%的人沒有良知,

而且是天生的,並非後天教養或依附創傷造成。

 

這樣的安排,來自人類基因對「多樣性」的需求:

有人擅長合作,有人擅長競爭

有人古道熱腸,有人冷血無情。

 

面對多變甚至極端的生存環境,

多元,有利於整體人類的延續,

但也同時為我們帶來不少難題。

 

//

🌵難題之一,如何辨識?

一、先接受,有些人就是沒有良知

二、相信自己的直覺,而不是權威。

三、用「事不過三」的原則,檢視對方的責任感

四、慎防「花言巧語」、「阿諛奉承」、「灌迷湯」。

五、區辨「基於恐懼的順從」與「基於尊敬的服從」。

 

如果有人「一再傷害別人,卻諸多抱怨或滿腹委屈」,

他覺得被誤解、被弄、被害,

或是他很難過、他很受傷、他也不想這樣……

但他就是不改變。


謹記「事不過三」的原則,

保持距離,不等於判對方死刑,

而是保護自己、給自己觀察的空間和餘裕。

 

/

🌵難題之二,如何面對?

一、保護自己,不要糾纏不清。

二、保持距離,拒絕(或是至少減少)接觸。

三、質疑自身「同情心」的濫用(默許縱容)。

四、拒絕對方推卸責任的說詞:「都是你害的」。

六、拒絕對方否定良知的謬論:「所謂的好人,只是比較有資源、比較會演」。

七、好好活著,就是最好的報復。

 

「沒有良知」的人心中無所愛,關心他人也是基於自身利益,

看似了無牽掛,其實是一種很「空虛」的心理狀態。

 

他們不懂人際信任產生的共好、無法對任何人心生祝福,

當然也無法收到真心的祝福。

 

因此他們往往深受不為人知的嫉妒所苦,

只能用「別人的痛苦是我最大的快樂」催眠自己——


這樣的快樂並不持久,

而是一種需要量越來越大的「刺激成癮」,

終究會因為「極度容易無聊」,

做出違反常理的自毀行為。

 

/

🌵難題之三,如何預防?

一、豐富自己的生活,減少心靈的缺口。

二、建立支持系統,避免落單。

三、質疑「權威/專業角色」的不道德行為。

四、反省社會對「藝術家」的過度包容。

五、支持「鼓勵合作而非競爭」的文化。

 

預防的最大難題莫過於,

家庭教養對「沒有良知」的人,影響很小。

 

因為「沒有良知」,

意味著缺乏「基於情感連結產生的義務感」。

也就是說,他們本來就不看重關係。

 

影響小孩性格最適當的時機,

差不多是在他出生前的一百年。

—William Ralph Inge

 

唯有無所不在的社會文化,

可以校正「沒有良知」的人,

迫使他們學習「利他互惠」的人際互動、

學習使用社會文化允許的方法獲得成功。

 

//

回過頭來,良知究竟有甚麼好處?

畢竟有良知的人,經常看起來像個傻瓜。

 

良知讓我們無法只考慮自己、無法為所欲為、無法恣意享受特權,

使我們一輩子辛勤工作、因為犯錯反覆自我檢討、無法盡情反擊傷害我們的人。

 

然而,良知最大的報酬在於,

它讓我們可以投入「真正的冒險」——


不是極限運動、不是遊走法律邊緣、不是控制或玩弄他人,

而是去愛、去學習,

在人生旅程中腳踏實地磕磕絆絆地成長,

成為一個更豐富而完整的人。






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

推薦清單






 [創作與生活]

🌺  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  
       





[身體自我]

⏳  少,但是更好


[情緒自我]

🌊  Wave  (繪本)

💡  Shadow  (繪本)

🐰  The Black Rabbit  (繪本) 
      
      📖心得筆記

🎡 就是要玩:告訴你玩樂如何形塑大腦、開發想像力、激活靈魂



[靈性自我]
       
       📖心得筆記



[自我照顧]




[人際關係]
      
      📖心得筆記

🚁  求生之書

        📖心得筆記

🦊  狐狸 (繪本)



[心理創傷]


🍂  看見自己受的傷:覺察深層的內在,擁抱更完整的自己

💔  背叛:最不能碰觸的真相

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

How can I forgive you?之二,真誠寬恕──行前八件事

 





真誠寬恕,需要傷人的一方道歉悔悟,陪伴受傷的一方面對傷痛,

一起修復受損的信任、為更好的關係努力。


聽起來很夢幻,真要實踐起來,便會發現處處是考驗。


因為這段旅程要求雙方紮紮實實拿出勇氣,共同冒險涉入傷害引發的痛楚,

並且在來來回回的互動中,堅毅地承擔起各自的責任。


/

當我們在關係中受傷了,對方也主動釋出善意想要和解,

我們究竟要不要同樣伸出手回應?

回應之後,又該在何時開口表示原諒?


面對這樣的難題,或許,我們需要知道的是,

如果決定開啟這段未知的旅程,該有哪些心理準備?


/

1. 寬恕並非全有全無,而是一道光譜。


允許自己擁有「部份寬恕」的自由,

而不是只能被迫接受道歉,不然就乾脆全盤否定對方的努力。


2. 寬恕無法抹去傷害。


並非按下寬恕的按鍵,情緒就瞬間180度扭轉,未來一片光明。

真誠寬恕的旅程,可能帶來溫情與撫慰,也可能伴隨痛苦與掙扎。


如果雙方可以挺過一路上的波折,它可以幫助我們從仇恨中釋放出來,

療癒自己的傷痛,恢復心靈的平靜,重拾對人的信任;

它也可以幫助對方從身為「加害者」的罪惡感中釋放出來,

回過神彌補自己造成的傷痛,恢復人性的尊嚴,重拾對自己的信任。


3. 寬恕對方,不代表一定要與對方重修舊好。


我們可以允許對方彌補,但與對方保持安全距離。

我們也可以依照當下互動的品質,決定要給予對方多少信任、親密、連結。


4. 試著了解傷人行為背後的動機。

傷人的行為,通常反映對方的狀態、習性、掙扎,甚至是傷痛。

這樣做的目的,並不在於合理化對方的行為,

而是幫助我們在互動時,給予合情合理的回應,

同時,擺脫「一定是我很差勁,他才會這樣對我」的羞恥感,找回對生活的掌控。


5. 在情緒獲得適當的宣洩後,試著揭露潛藏在憤怒底下的傷痛。


讓對方有機會傾聽、同理、靠近我們的內在世界,

而不是用恨意淹沒對方,反而讓他獲得退出這段旅程的理由。


6. 主動提出關係中尚未處理的心結、沒有被回應的需求。


這是一個澄清誤解、加深了解的機會。

期待對方解讀我們的心思,只會讓這趟旅程更加疲憊漫長,看不到終點。



7. 表達對於寬恕的恐懼。


多數時候,我們的敵意來自於害怕──害怕若伸出手、友善回應對方的努力,

他很可能因此感覺良好而停止努力、故態復萌。

我們可以多冒一點險、練習表達我們的不安,

而不是透過潑冷水、懲罰對方來保護自己,
卻讓敵意滋長、關係惡化、恐懼成真。



8. 為自己曾有的錯待(即使很微小),道歉,並負起責任。


贏回對自己的尊敬,也讓對方沒有藉口逃避。


/

因為了解這段旅程有多艱難,我們將學會珍惜對方的付出,

也將學會諒解自己不可預期的進進退退。


在彼此都生澀、凌亂的舞步中,一步步踏實地舞出深刻動人、走向寬恕的雙人舞。



//

文摘:

如果你寬恕不道歉的加害者,你將無法恢復自己的人性尊嚴;

而對方必須努力來贏得你的寬恕,才能恢復他的人性尊嚴。









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

How can I forgive you?之一,如實接納──不原諒也能往前走的三把鑰匙

 





面對關係中的悄然蔓延、越演越烈的傷害,我們經常落入痛苦的擺盪。


/

有時候,我們低聲默念著:原諒對方就是放過自己,事情過了,就算了。

我們試著相信,他不是故意的,他不是那個意思,他應該不會再犯了。

我們粉飾太平,避免正面衝突,維持表面的和諧,內心卻始終惶惶不安──

傷害會再次發生嗎?還是一切真的會隨著時間好轉?


小心翼翼的背後,可能是累積的挫折感,讓我們不敢奢望更好的對待;

也可能是隱微的優越感,讓我們傾向當個不計較的「好人」。


/

有時候,我們對著空氣咒罵,發誓這輩子都不原諒他。

我們反覆重溫傷痛,痛恨對方破壞我們原本美好的人生。

我們渴望看到對方受苦,以此平衡我們所受的苦──

如果對方過得還不錯,我們就會忿忿不平,報復的念頭如火苗竄升。


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,同時維持表面的尊嚴,

不知不覺滿腦子只有輸贏勝負。


/

不論擺盪到哪一端,

這段關係都沒有機會深化(如果這是我們很在意的關係),

自我也沒有機會成長(在經驗中學習成為更有智慧的人)。


於是,我們既無法與對方和解,更無法與自己和解,

療癒和平靜,離我們越來越遙遠。


/

理想的情況是:

對方真誠道歉悔悟,承諾與我們攜手面對傷痛。

對方主動投入時間心力,修復受損的信任,一起為更好的關係努力。

然後,我們給出發自內心的寬恕。


/

現實的情況是:

即使我們鼓起勇氣表達這樣的訴求,

對方也不一定有意願、有能力回應我們的期待,甚至全盤否認我們的經驗感受。


這使我們錯愕失望,再度受傷,

甚至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太脆弱、太敏感、太愛計較、太過度反應……


/

療癒之路並非就此斷絕,它只是變得比較艱難。

因為對方缺席了,沒能陪我們一起走。


即便如此,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走出困局、不白白受苦。


//

🔑一、先關照自己的傷痛,而不是一心想報復對方卻懲罰了自己。


如實感受、深刻領略、練習擁抱傷害引發的所有的情緒──

也許是憤怒、悲傷,或是恐懼、羞愧、困惑、迷惘……。

承諾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好好照顧自己,同時盡力保護自己


/

🔑二、檢視對方行為的背景脈絡,思考其可能的行為動機。


多數時候,傷人行為反映的是對方當時的心理狀態──

可能是天生氣質、人際風格、創傷經驗,而不是我們犯了大錯活該受罰。

理解對方的動機,是為了釋放對方加諸於我們的羞恥感

而不是為了同理,甚至原諒對方。


如此,才能如實看待對方,既不盲目地為他辯護,也不刻意醜化他的行徑;

同時,如實看待這段關係,既不執著於重修舊好,也不堅持斷絕往來。


/

🔑三、反省自己是否助長了傷害。


釐清傷害的責任歸屬,誠實面對屬於「自己」的部分:


也許是,我們習慣將所有過錯歸咎於自己、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。

也許是,我們對傷害的過當回應,讓關係更加惡化。

也許是,我們一再盲目信任對方,拒絕傾聽內心懷疑的聲音。

也許是,我們把對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,讓關係在不知不覺中傾斜失衡。


然後,我們學習調整與人互動的慣性,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,

試著贏得最重要,也是最困難的──對「自己」的寬恕


/

我們接納自我療癒過程中的跌跌撞撞,肯定自己的進步,即便前進兩步又後退一步。

我們用日復一日的成長,擁抱勇敢面對傷痛的自己,繼續帶著傷前行,向過去告別、迎向新的可能。





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

遠離危險關係








若不是親身經歷,其實不容易體會,怎麼會有人讓自己陷入這樣的關係?

(不一定是愛情,也可能是友情。)


/

恐怖情人、危險關係是怎麼開始的?

不是從我們會退避三舍的「暴力」開始,
而是從太多、太快、太急的「寵愛」 開始。

愛如潮水的夢幻把我們淹沒,
尤其是在我們有些脆弱不安、自我懷疑的時候,有個人,慧眼獨具地關注、照顧我們。

於是,我們把互動中諸多不合理之處從腦海「趕出去」,只抓住那些(彷彿命中注定的)美妙互動。

我們甚至主動幫對方合理化種種越界的行為,配合對方(特殊的)個人風格共舞,
只因為害怕失去這段(近乎完美超乎現實的) 美好關係。


/

直到有天,
我們發現對方開始流露出(不成比例的)負面情緒,
只要沒有時時刻刻關注對方的需求,就被視為背叛。

我們發現對方反覆沉浸在(不成比例的)傷痛中,
卻漠視我們的痛苦、不願共同解決問題。

我們發現對方暗示明示我們應該為他們的憤怒、傷痛負責,
我們道歉、改進,但怎麼做都不對。


直到有天,
我們發現生活越來越封閉、情緒隨著對方的舞步起起落落,
內心出現(莫名的) 罪惡感、自信心也開始(莫名的) 崩解。

我們忘了自己原本喜歡的舞步,甚至忘了,自己其實會跳舞。


直到有天,
冷不防聽到貶抑的言詞、無理的指控,甚至是拳腳相向,我們還會問自己:
「我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?」


/

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?


也許,僅僅是太過於渴望關愛。

也許,僅僅是太害怕失去關係。

也許,僅僅是太疏於關愛自己。


但是,後果可以非常非常嚴重。


/

還好,作者提出了幾個重要的警訊,讓我們可以及早踩煞車:

信任自己對於相處上的感覺,並試著透過表達自己的感受,
觀察對方「控制衝動的能力」、「理解他人感受的餘裕」、「包容歧見的彈性」,
以及「承擔責任的意願」。


劫後餘生的我們,也還來得及,
好好地栽培自己、找回熱情、豐富生活,
而不是期待某個人,給我們全世界。






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

改變人生的100個夢境


 




從小到大做了無數的夢,有的早已遺忘,有些卻在歲月裡依舊鮮明。


/

心理學對夢境一直很有興趣,坊間也有非常多解夢書。

會特別偏愛這本書,
是因為作者跳出符號與分析,使用日常的語言,
帶我們照亮夢境中的人物、動物、地點、物件、語言,以及故事,
一路探索我們在真實世界的自我呈現、關係互動,
以及不敢大聲言宣的夢想。

/

看待夢有很多角度,
我們喜歡作者把夢境看成內在智慧想告訴我們的訊息,
匯聚生活中遺落的記憶片段,
指引著我們挖掘那些被埋沒的才能,
幫助我們想起「我們是誰」、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。


/

夢境很容易被我們遺忘,因為必須盡快適應清醒後的現實生活。

夢境也會不厭其煩再次敲門,因為內心深處的想望不曾真正消逝。

/

透過反覆地解讀夢境,
在生活中試著鬆動原本的慣性,
讓潛能有更多伸展的空間,
期待著終有一天,
能活出夢想、成為自己。


//

書摘:

◎夢見被人追趕:無論跑到哪裡去,你都還是逃不了。也許你該離開舒適區,成為積極的追求者,不再是被追趕的人。

◎夢見尿急找不到廁所:你總是想當好人,最後找不到發洩的出口。這是要你適時說不,適切地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
◎夢見舊情人又回來找你:夢在警告你,不要將過去的關係模式,套用在現在的愛戀對象上,知道自己處於親密關係中,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。

◎夢見名人:你隱藏了你自己的才能,所以羨慕別人的才華與潛能;意識到自己也擁有與你欣賞的名人一樣的優點與特質,努力展現你的才華。

◎夢見被蛇包圍:你正好遇到幾個可以改造自我的好機會。你應該向新的機會打開,就如蛇蛻皮一樣,在進展與成長中,捨棄舊有的生活和習慣,邁向更新自由的生活。






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

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

 





心理學很強調「肯定自己」、「成為自己」,言之有理但也常讓人不知從何著手。

若不是客人推薦,在書店看到它,應該會本能性地略過。

「創作?那是屬於藝術家的事吧!」
「我沒什麼創意,也不靠它吃飯,創造力與我何干?」

這本書和「肯定自己」、「成為自己」又有什麼關係呢?


/

閱讀這本書,
像是在荒蕪的沙漠中嗅到綠洲的氣味,
或是在寒冷的冬夜裡瞥見閃爍的星光。

開啟晨間隨筆,
像是清除長期堵塞的大腦管線,
或是梳理心頭糾結的毛線球,
好讓內在智慧有機會出來透透氣、說說話。

嘗試藝術之約,
像是內在小孩的放電與充電時光,
放下長久以來習慣的規則、框架、束縛,
好好地感受小小冒險的衝擊與觸動,
提供內在靈感意想不到的養分。


/

當生活依舊卡卡,作者精心設計的作業像是探照燈:

探照陰暗幽深的過去,曾有的挫折與心碎;
透過充滿創意與樂趣的活動,我們學著撫慰受傷的內在小孩。

探照綁手綁腳的現在,日復一日的受困與罪惡感;
透過改變生活慣性的活動,我們學著用創意與現實和解。

探照不可限量的未來,可能帶來的希望與恐懼;
透過具體可操作的活動,我們試著確認自己的熱情與方向,
朝向「夢想生活」,邁出一小步,再一小步……。


/

懷著實驗精神,依照自己的速度花了數個月,
先把書讀完,再把作業認真做了一遍。

挖掘出長久以來阻礙自我的慣性,
學著與疑慮共處、在錯誤中學習,
並且在生活中找到支持自己的朋友。

循序漸進的小小改變,漸漸形塑出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
驚訝地發現,
那些求之不得、輾轉反側的,原來是早該告別放下的;
而那些真心渴望追求的,竟被自己擱置了這麼久!


/

終於被作者說服,每個人都有創造力。
生活裡的大小事,如何做、與誰一起,都是抉擇,都需要創意。

我們的作品,反映出我們的人生。

我們的人生,就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
這本書雖然在談創作,實際操作起來,
其實就是整理自己、療癒自己、表達自己,逐漸「成為自己」的過程。

成為自己,內在天賦才得以浮現、發揮。

成為自己,才不會因為嫉妒互相傷害。

成為自己,才能真心祝福、幫助身邊的人。



//

書摘:


艾琳在成為治療師之前,即在美術課展露天分。二十年來,她壓抑自己的創作欲望,把創造力全都用來幫助別人;現在年近四十的她,渴望幫助的是自己。


「等真的學會彈琴/演戲/繪畫/寫作,你知道我那時都幾歲了嗎?」

「知道……如果你沒學會也是那個歲數。所以,開始吧!」


不要指望心有罣礙的朋友,會為你的復原鼓掌叫好,就如同最麻吉的酒友,不會因為你的戒酒喝采。他們還想抓住酒杯不放,又如何能為你祝福?


「還好」一詞是多數人使用的保護傘,能遮掩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,往往代表著失落。我們表面上覺得還好,真的嗎?……藝術存在於相逢的時刻:面對自己的真實,就能面對自我;面對自我,就能面對自我表達。我們變得見解獨特,因為我們變得明確:這是作品不斷湧現的根源。


「你在摧殘自我嗎?」展現美德者一定會大聲說「不」,他們可以列出一大串清單,證明自己多有責任感。但是對誰有責任感?問題是「你在摧殘自我嗎?」……絕對不是在問「你對別人好不好?」


我們必須命令自己不要事事求好心切,體面和進步是不可能同時做到的事。


我們以為對自己凶狠才會變得堅強,其實珍惜自我才能得到力量。





熱門文章